阳城东娃卤肉的故事 |
阳城古镇,物华天宝,人杰地灵,文化底蕴极其丰厚,饮食文化位列其中;而阳城东娃卤肉,更是这一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。 说起阳城卤肉,个中还有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。 据传当年中条山与华山之间黄河常年泛滥,民不聊生,大禹奉命治理,落脚中条山南,亲自带人跋山涉水,考察山川,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,最终摸索出了疏通河床、开凿渠道的经验,历经13载终于消除了水患。治水期间他制服不听劝说的三苗部落,驯养各种畸形怪兽。但之后有一种怪兽繁殖很快,经常成群结对逃出围栏糟蹋庄稼,破坏河道,禹王命当地村民“诛”之食用。后来有村民觉“诛”太过血腥不吉利,改名为“猪”进行驯养。山南之民也最早养成了杀猪食肉的习惯。 相传当年唐玄宗到蒲州幸会杨贵妃时,在收集民间名吃时,大臣纷纷遥指永济扯面,阳城卤肉,每次圣驾蒲州他都差人取阳城卤肉下酒。唐玄宗的一个寻常举动,却为后世留下了一段传续至今的佳话。“妙妙,吾竟不知世上有如此美食。” 相传元代时期,吕洞宾出生于山南永乐镇,在九峰山修道,注重养生,常年在山上采集名贵药材调理饮食,又将卤肉调味增加到32味,加温补药膳烹煮猪肉,香味大增。因其有温补之功效,常年食之顿觉神清气爽,身强力健,卤肉也成了八仙聚会时不可少的主食,卤肉也成了民间向往的佳肴美食,吕洞宾将此方传与乡里惠泽民生。卤肉从此深入了民间,也成了芮城这块福地上的一张美食名片。 经过近千年的流传,阳城当地姚氏族长,在此方药膳的基础上增添了酒、糖、鸡、鸭、牛大骨、食盐等原材料重新组方,使其具有了营养更好、味道更佳、色泽鲜艳、肉香嫩滑的功效,深得当地人喜欢。从此,阳城卤肉开始正名,秘方单传。 1899年此方传至姚xx先生,老先生创建了“谐春堂”老字号,当年八国联军入侵北平,慈禧携光绪皇帝南逃西安,途经蒲州府,忽闻阵阵奇香扑鼻,马上派人闻香寻找,到“谐春堂”取得卤肉食之,大喜,称赞“千古难觅,人间极品”,恩赐食肉之碗。“谐春堂卤肉”从此名声大振。 时间略去浮华与荣耀,却带不走深沉的情感和记忆。改革开放后,随着国家的和谐稳定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,韵味独具的阳城卤肉又迎来了发展的春天。特别是近几年,凭借传统的特色工艺,很多当地人纷纷撸起袖子,阳城卤肉招牌再次火了起来。已经初步形成以姚玉东为代表的 “阳城卤肉”,集规模生产、餐饮连锁、生猪养殖、物流配送、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绿色产业链,成为河东十大名吃品牌,多次受到省、市、县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的认可和表彰。卤肉已经成功注册《东娃卤肉》著名商标,许多客人更是不辞路遥,驱车来到阳城品尝正宗的卤肉。在众多的阳城卤肉店中,最出色的代表当属《东娃卤肉》,被地方政府授予“地方名吃”、“山西一绝”等称号。其真空包装的卤肉销售至山西各地。阳城卤肉具有皮软、色鲜、味美而不腻、久放而不腐,酥烂适口等特点,用火烧饼夹卤肉是当地脍炙人口之名食,阳城卤肉最令人叫绝的地方在于:卤肉刚出锅时,热气腾腾的香味就让人食欲大增;待卤肉放凉以后,吃起来更是别有一番风味,令食客赞不绝口。 千百年岁月风蚀,阳城卤肉历久弥新。阳城卤肉可谓香飘万里。一腔亲情与一包包阳城卤肉的味道,被带往几十里甚至几百公里之外,它会以新的形式、新的内容、新的结果,在他乡重现,但阳城卤肉的味道永远让人眷恋、让人回味。食物就这样随着爱的脚步不断流转,无论多远,在人的脑海中,只有故乡的味道,熟悉而顽固,亲切而回味,牵挂而思念,它像一个味觉被定位,一头锁在这头,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。起点与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方向,这也许就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,朴素,但有力量。 如今阳城东娃卤肉成了芮城的一道名菜。无论是上席,还是家常便饭、下酒小酌,人们都爱放上一盘东娃卤肉。有一年,国务院一领导视察山西途经阳城,品尝了东娃卤肉后,赞不绝口。听了东娃卤肉的介绍后,随口吟诗一首:“原料出自自然,技法源于祖先。滋润红亮,浓香溢口。既是自啖之美食,亦为赠友之佳品。实乃山西一绝也!”他即是时任国务院主任的姚良先生。 |
06-19 来源:山广运城
05-07 来源:山广运城
07-09 来源:山广运城
05-07 来源:山广运城
06-21 来源:山广运城
03-17 来源:未知
05-23 来源:山广运城
07-01 来源:山广运城
07-01 来源:山广运城
05-23 来源:山广运城